礦用自動無壓風門的紅外感應系統是保障井下人員與設備安全通行的關鍵組件,其感應距離的合理性直接影響風門觸發的及時性與準確性。若感應距離過短,易出現人員靠近卻無法觸發風門開啟的情況;若距離過長,則可能因過往車輛、氣流波動等誤觸發風門,造成能源浪費或通風紊亂。因此,掌握科學的調試方法與優化技巧,對提升風門運行效率、保障井下作業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在開展調試工作前,需做好基礎準備與安全防護,避免因環境干擾或操作不當影響調試精度,甚至引發安全事故。
(一)環境清理與設備檢查
首先,清理風門兩側紅外傳感器周圍的障礙物。井下環境粉塵較多,傳感器表面若附著煤塵、巖屑,會遮擋紅外信號,導致感應靈敏度下降。需用干燥的抹布輕輕擦拭傳感器發射端與接收端的鏡片,確保表面無污漬、無劃痕;同時,移除傳感器前方 1.5 米范圍內的管路、支架、工具等雜物,避免其成為感應盲區或誤觸發源。
其次,檢查紅外感應系統的供電與接線。確認傳感器電源線、信號線連接牢固,無松動、破損或短路情況,隔爆接線盒密封完好,符合煤礦井下防爆要求。用萬用表測量傳感器供電電壓,確保電壓穩定在額定值(通常為 12V-24V DC)±5% 范圍內,電壓波動過大會導致感應距離不穩定。
(二)工具準備與參數確認
準備好調試所需工具,包括十字螺絲刀、卷尺、記號筆、便攜式萬用表,以及風門控制系統的操作手冊。從手冊中確認該型號紅外傳感器的額定感應距離范圍(一般礦用型號為 0.3 米 - 5 米)、感應角度(通常為 15°-30°),以及距離調節旋鈕的調節精度(如每旋轉 1 圈對應 0.2 米距離變化),避免盲目調試超出設備性能上限。
此外,需與井下作業人員提前溝通,調試期間暫時禁止人員、車輛通過風門,在風門兩側設置 “調試中,禁止通行" 的警示標識,安排專人監護,防止意外觸發風門動作。
二、紅外感應距離的分步調試方法
調試需遵循 “先粗調定范圍,后精調保精度" 的原則,結合井下實際通行需求,分階段調整感應距離,確保調試結果貼合現場使用場景。
(一)粗調:確定基礎感應距離
初始位置設定:將紅外傳感器的距離調節旋鈕旋至中間位置,接通感應系統電源,此時傳感器進入待機狀態,發射端發出紅外信號,接收端實時檢測信號反饋。
基準點標記:用卷尺在風門外側(人員、車輛進入方向)測量,從傳感器正前方 0.5 米處開始,每隔 0.3 米做一個記號,直至 5 米處,標記為 “測試點 1-15",便于后續精準測試感應觸發位置。
距離初步調整:調試人員手持記號筆,從最遠測試點(5 米處)緩慢向傳感器靠近,同時觀察風門控制箱的指示燈狀態。當指示燈由 “待機綠" 變為 “觸發紅" 時,停止移動,用卷尺測量此時人員與傳感器的距離,即為當前感應距離。
若當前距離小于實際需求(如井下礦車寬度較大,需 1.2 米感應距離才能確保車輛進入后觸發風門),則用十字螺絲刀順時針旋轉距離調節旋鈕,每旋轉 1/4 圈,重復上述測試的步驟,直至感應距離達到 1.2 米左右;若當前距離過大(如超過 2 米,易因氣流誤觸發),則逆時針旋轉調節旋鈕,逐步縮小感應距離,直至符合初步需求。
(二)精調:優化感應精度與穩定性
多方位測試:粗調完成后,需測試傳感器在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下的感應穩定性。分別在傳感器感應角度的邊緣(如左右各 15°)、傳感器下方 0.3 米(模擬人員彎腰通行)、上方 0.5 米(模擬小型設備通過)位置進行測試,觀察是否能穩定觸發。若某一方向無法觸發,需微調傳感器的安裝角度,通過松動傳感器固定支架的螺絲,輕微轉動傳感器,直至全角度范圍內均能正常感應。
動態測試:模擬井下實際通行場景,安排人員以正常步行速度(約 1.2 米 / 秒)、車輛以緩慢行駛速度(約 0.5 米 / 秒)通過風門感應區域,記錄觸發時間與風門開啟延遲。正常情況下,人員進入感應區域后 0.3 秒內風門應開始動作,車輛進入后 0.5 秒內觸發,若延遲超過 1 秒,需檢查傳感器信號傳輸是否存在延遲,或風門控制系統的響應速度是否正常,必要時調整信號放大器的增益參數。
干擾測試:井下存在粉塵、水霧、電磁干擾等因素,需針對性測試感應系統的抗干擾能力。用噴霧器在傳感器周圍噴灑少量水霧(模擬井下滴水環境),觀察感應距離是否變化;用金屬工具(如扳手)在傳感器旁快速移動(模擬電磁干擾),檢查是否出現誤觸發。若出現距離縮短或誤觸發,可適當增大感應距離(微調旋鈕增加 0.1-0.2 米),或在傳感器外側加裝防塵防水罩(需選用不影響紅外信號的透明材質),提升抗干擾能力。
(三)鎖定參數與試運行
調試完成后,記錄最終的感應距離數值(如人員通行側設定為 1.0 米,車輛通行側設定為 1.5 米),用記號筆在調節旋鈕與傳感器外殼上做對齊標記,防止后續誤碰導致參數偏移。
隨后進行 30 分鐘試運行,期間安排人員、車輛交替通過風門,觀察感應觸發的準確性與風門動作的協調性,記錄是否出現漏觸發、誤觸發或距離波動情況。若試運行無異常,關閉感應系統電源,緊固傳感器固定螺絲與調節旋鈕,完成調試;若存在問題,返回精調階段重新優化。
三、紅外感應距離的長期優化技巧
除了初始調試,日常使用中還需通過定期維護、參數動態調整等方式,優化感應距離的穩定性,延長紅外感應系統的使用壽命。
(一)定期校準,應對環境變化
井下環境隨季節、開采進度變化,如雨季濕度增大、冬季溫度降低,均可能影響紅外信號的傳輸效率。建議每月對感應距離進行一次校準:按照調試階段的 “基準點標記" 與 “動態測試" 方法,重新檢測感應距離,若偏差超過 0.2 米,及時微調調節旋鈕,恢復至設定距離。
同時,每季度拆解傳感器進行深度清潔,用壓縮空氣吹掃傳感器內部的粉塵,檢查鏡片是否老化,若鏡片出現霧化、裂紋,需及時更換同型號隔爆鏡片,避免因硬件損耗導致感應距離衰減。
(二)分區適配,貼合實際需求
部分礦井風門存在 “人員通行側" 與 “車輛通行側" 的功能區分,兩側的感應需求不同:人員側需較短距離(0.8-1.2 米),防止相鄰風門的紅外信號交叉干擾;車輛側需較長距離(1.5-2.0 米),確保礦車、刮板輸送機等大型設備進入感應區域后再觸發風門,避免設備未通過時風門關閉。
可通過風門控制系統的分區設置功能,對兩側傳感器的感應距離分別設定:進入控制系統參數界面,選擇 “左側傳感器"“右側傳感器",分別輸入對應的距離閾值,保存參數后重啟系統,實現 “一側精準感應,一側寬范圍覆蓋" 的適配效果。
(三)智能聯動,提升響應效率
若礦井已部署井下智能控制系統,可將紅外感應系統與風門的運行狀態、井下人員定位系統聯動,優化感應距離的動態調整。例如,當定位系統檢測到有大型設備(如液壓支架)通過風門時,自動將感應距離臨時延長至 2.5 米,設備通過后恢復至 1.5 米;當檢測到風門附近無人員、設備活動時,縮短感應距離至 0.5 米,減少誤觸發概率。
此外,可在控制系統中設置 “距離異常預警" 功能:當感應距離連續 3 次檢測偏差超過 0.3 米時,系統自動發出聲光報警,并將異常信息上傳至地面監控中心,提醒維護人員及時檢查傳感器狀態,避免因感應故障引發安全隱患。
四、調試與優化中的注意事項
(一)安全操作規范
調試過程中嚴禁帶電拆解傳感器或隔爆接線盒,必須先切斷系統電源,并用驗電器確認無電后再進行操作,防止觸電或產生電火花引發瓦斯爆炸風險。若井下存在瓦斯濃度超標的情況,需暫停調試,待瓦斯濃度降至安全范圍后再繼續。
(二)避免過度調試
切勿為追求 “感應靈敏" 而將距離調至設備額定上限以上,長期超范圍運行會導致傳感器發射管功率過載,縮短使用壽命;同時,也不可將距離調至過短,需預留 0.2-0.3 米的冗余距離,應對井下粉塵、濕度變化對感應距離的輕微影響。
(三)記錄與歸檔
每次調試完成后,詳細記錄調試日期、調試人員、初始距離、調整后距離、環境溫度、濕度等參數,存入設備維護檔案。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調試數據,分析感應距離的變化趨勢,提前預判傳感器的老化情況,制定針對性的維護計劃。
總之,礦用自動無壓風門紅外感應距離的調試與優化,需結合井下環境特點、設備性能與實際通行需求,通過科學的步驟、細致的操作與長期的維護,確保感應系統始終處于穩定、可靠的運行狀態,為井下人員與設備的安全通行提供有力保障。